嗵字五行属什么?
“嗵”的五行是金,因为从字形上看,它上面是“山”,下面是“空”,而山是土,中间有个“士”,所以它的五行是土; 然而,《康熙字典》中却有不同的解释:“《集韵》都孔切,音栋。《类篇》空也。一曰高广。” 原来,这个“通”的五行不是土而是木或者火——因为“栋”字的五行就是木,而“洞”的五行则是火。 我查了一下,发现现代很多字典也都采用了这种观点(即认为“嗵”的五行是木)。例如,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编著的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)就收录了“通”字,并注其拼音为tōng、五行属性为“木”; 而1973年出版的叶恭绰教授等著的《汉语大字典》(四川人民出版社)却注释“通”字读音为tóng时,五行属于“火”,读wēng时形近“翁声”,属“水”,并且列出了宋代学者程大昌《演繁露·卷九·“通”“同”》中的相关论述作为依据。 那么,到底哪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呢?
我认为,“嗵”的五行应该是土,理由如下: “通”字在古文字结构上与“京”字相似,而“京”的本义就是“大的房子”,因此“通”的本义应该就是“宽敞明亮的房子”——这恰好与“山”、“土”的形象相符;而且古代祭祀或举行典礼的地方通常是建得相当宽阔的,所以我们现在常说某人很“通”,意思就是他很有礼貌,举止得当,这些词语的原始意象都是指向“房屋宽敞明亮且结构牢固经得起风吹雨打”。
另外需要说明的是,古人造字是很讲究的,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用不同的字表示,如“京”字,在本义为“城”的时候写作“巠”,在表示“超过”的意思时用“争”字,而在表达“中国”之意时用“翟”字……“通”字在此处表意并不是“由窄变宽”,而是“由低向高”(与“登”对应)。 所以我支持《康熙字典》和东汉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里对“通”字的解释,反对将“通”字简单认定为从“山”从“空”或是从“宀”的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