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行到底属什么?
首先,我们学这个的目的在于应用,而不是学术研究,所以必须明确一个观念,那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所谓的“行”是一个范畴的概念,它和西方古代哲学中的“类”是同一个层次的概念,它是不能用来指代具体事物的,所谓“五行”、“五德终始说”里面的“五”都是指一类事物而非五个特定的事物,否则“水火土金木”就没有意义了(当然你可以给每一种“行”都规定一个具体事物代表它,这只不过是赋予它们以“名称”而已);并且既然已经确定了“行”的范畴性,就可以把它应用于万事万物的归类了——比如我们说某个人“性格外向”属于“火行”,就是说这个人活泼、热情、主动的性格特征属于火,而“内向”的人属于水,而不必考虑这种性格的特征究竟是多还是少,因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阴阳两面,性格特征也是如此,有刚就有柔,有热就有冷……所以用五行来分类人的性格是有必要的也是合理的(当然,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人的性格特征会更加详细一些)。
如果你对自己的性格很了解,认为自己属于“水性”“木性”“金性”或“火性”中的一员也没有任何问题,因为古书上就是这么说的。 其次,古人认为世界是由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种元素构成的,这实际上是说世界是由五种基本物质形态构成的,这五类物质形态也可以理解为五种最基本的元素,它们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材料;不过这些基本元素并不是抽象的,而是具有具体形象的——在古代,他们被称为“精微”,而现代科学告诉我们,其实这些“精微”就是现代物理学所说的基本粒子——夸克-胶子的彩色凝聚体(QCD 色禁锢态)。 那么五行究竟是不是相克的?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理解: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五行之中,哪两行最“亲和”,哪两行“相克”——实际上,我上面所说的一切,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:中国古代哲思中所说的五行,是相对于西方古代哲学中的“五类”而言的,二者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,因此才存在所谓“克”的问题,但是这里的“克”是和现在化学性质里的“克”完全不同的概念——“生”与“克”在古人的思想中不是绝对的,而是相对的。
最后谈谈中医的问题,中医学理论的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,这一方面由于本人非专业人士,因此就不乱说了,以免贻误人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