韵的成语有哪些?
韵字在成语中比较好用,所占的成分较大;有的在成语词典中就收有韵字成语。现采择如下:
一、以“韵”为定语修饰中心词的成语:韵人墨客、琴心韵语、风骚韵事、清才奥韵、风流奇韵等。
二、 “韵”作中心词(主要是谓语中心词)的成语:异曲同韵、一倡一和(亦作一唱一和、一唱一酬、一唱一和,原意是指一个先唱,一个和声,曲调、音 韵须相同。后多用来比喻二人互相配合、彼此呼应。也可用来指用同一乐曲歌唱。倡,同唱,古书上多用“倡”,少用唱)、一倡百和(同“一倡一和”,但和 从者众多)、音容笑貌(一个人的仪态、声音、容貌、笑容,多用以追怀故人)等。
三、 “韵”同其它语素并列的成语:妙解音律(同精于乐律、通于音律一样,都是精通音乐的成语)、言有物而行有格也(出自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中,这是子产对尹何说的话,意思是:“说话要有根据,行为要有法度”。 《左传》中用的是古文,现在把它改为白话文,作为成语则不常见。这个成语既同“言必信,行必果”一样,是有意的约束自己,也同“言行一致”一样,是要求 说到做到,做到说到。)
四、 “韵”和其它语素(大多和“乐”字)互相交叉组合的成语:乐而不淫(《诗经》有一篇《关睢》,内容大体是写一位小伙子对一位姑娘的爱慕之情,但又“求之不得”,于是就“寤寐思服”,想入非非。这是一首情诗,不涉及政治。孔老二说:“‘关睢’,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。”认为这是一首合乎“思无邪”的诗。也就是说欢而不乱,哀而不伤。后世就把“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”合起来说,成为成语。见《论语·八佾》。 《毛诗序》:“哀乐相违,忧喜迭生,好恶相攻,赏罚互用,故能济艰难,成德业,至勋,致治功也。”这就是把哀、乐和喜、愁、好、恶,赏、罚两两相对的使 用。“哀”对“乐”、“愁”对“喜”、“恶”对“好”、“罚”对“赏”,“哀”和“乐”是互相交叉组合在一起使用的一个成语)、哀而不伤(指悲伤而不 十分,同“乐而不淫”成对。见《论语·八佾》。朱熹注:“哀乐不相绝也”。哀乐可以转换,伤而哀,哀不伤;淫而乐,乐不淫。如《毛诗序》所说:“情深而 文明,气盛而化神,和顺积中,而英华发外,意得言从,辄回自用,穷变态于四肢,传巧思于毫墨,故其风足以动天地,鼓万物,莫弗震耀,激劝而已……故哀乐之 万端,而可以死生。”这就是把哀和乐互相交叉使用,可以互相转换的道理。见《文心雕龙·物色》。这个成语也可以同“喜”字转换、交叉使用。如《红楼梦》 第十七回写《万氏园池通会大观》中:“且说贾珍宝玉带领匠人,收拾园子,看这清流一湾,水清泠泠,夹道引人。上面一带竹篱茅舍,清泉绕屋。篱外有数枝香 香柳。更有榆槐松桂,四时可赏。贾珍拍案叫绝道:‘这个所在,再起一社才妙!’贾政点头道:‘妙极妙极!’抬头看时,北面一带水阁,曲折萦回。贾政命贾 珍再起一社。贾珍道:‘这个所居,大可怡老同玩。我且起个居士号,就叫怡红居士,以文会友,看那般才情。’贾政笑道:‘也妙!’宝玉忙接道:‘这园子也 当起个号。